自动化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自动化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3]中国的自动化专业最早源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首批设立的专业之一“工业企业电气化”。[4]
自动化主要研究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工程、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该专业以自动控制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以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为主要技术手段,对各种自动化装置和系统实施控制,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结合、机械与电子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运行与制造结合,集控制、计算机、电气、机械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专业。该专业既强调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突出学生的实践技能,并注意加强学生在工程技术方面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之后可胜任自动控制系统研究、设计开发、部署与应用等工作。[5][1]
专业发展
早在20世纪初就已形成的工科教育体系,虽经多次改革,仍未摆脱“行业性的专业”设置格局。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学习苏联组建高等教育体制,细分专业。于是,分别对应着国家工业建设中的自动化与国防、军事建设中的自动控制,先后建立了“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与“自动控制”专业(当时在不少学校,‘自动控制’专业是保密专业,在早期也有称其为‘自动学与远动学’‘自动控制系统’专业的)。20世纪60年代,专业名称改为“工业电气化及自动化”,70年代末恢复招生时又改为“工业 电气自动化”专业。[6][7]1993年,在历经4年之久的全国第三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后,国家教委颁布了称之为“体系完整、比较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普通高等 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工业电气自动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两个专业合并成立属于电工类的“工业自动化”专业。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高等学校)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将电工类的“工业自动化”专业与原电子信息类的“自动控制”专业合并为新电子信息类的“自动化”专业。1998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对宽口径人才培养的需要,进一步合并专业,与国际“通才”教育接轨,国家教育部公布了经第四次修订的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流体传动及控制(部分)(专业代码080312)、电气技术(部分)(专业代码080605)、工业自动化(专业代码080604)、自动化(专业代码080607W)、自动控制(专业代码080711)、飞行器制导与控制(部分)(专业代码081806)合并为自动化专业,专业代码为080602,属电气信息类,为工学门类专业。[8][6] 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将原自动化(专业代码080602)拆开分别转设为自动化(基本专业,专业代码080801)与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特设专业,专业代码080802T),均属自动化类,为工学门类。[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