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号(Chang’e-3[1])是中国探月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5][3]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组成,总质量为3780千克。其中,着陆器质量约3640千克,巡视器质量为140千克。共携带8件科学仪器,着陆器和巡视器各4件,用于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面光学天文观测三类科学探测。[4][6]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准确入 轨;[7]12月14日,嫦娥三号安全着陆月面,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在地外天体软着落的国家;12月15日,在完成探测器与巡视器互拍任务后,嫦娥三号正式转入月面工作段。[8]在月工作期间,嫦娥三号通过8个科学仪器对月球、宇宙和地球进行科学观测,获得大量宝贵的科学数据。巡视器搭载的测月雷达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幅月球地质剖面图,揭露了月球雨海区域火山演化的历史,也展现了月球表面以下330米深度的地质结构特征,而且还在月球上发现了新的玄武岩类别。科学家们还利用巡视器探测的数据,首次揭示了月球雨海区的火山演化历史。着陆器和巡视器相互配合,首次发现了月球上没有水的直接证据。另外,着陆器上的月基光学望远镜和极紫外相机,分别完成了首次月球北极上空的天体普查和地球上空等离子体层观测。[9] 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全面胜利,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7]
研发历程
研发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