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英文:Anal Fistula)是肛肠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肛管直肠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常位于肛窦,多为一个;外口在肛周皮肤上,可为一个或多个,多数为破溃或引流后形成,主要表现为局部反复流脓、肿胀、疼痛、瘙痒等,经久不愈或间歇性发作。肛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20~40岁年龄段相对高发,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早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山海经·中山经》就有关于“瘘”的记载 ,距今3000年的《五十二病方》也有提及;希波克拉底(前476年~前377年)在《论瘘》中有阐述肛瘘的治疗理念;公元前25~公元50年,古罗马著名医生Calsus提倡用刀割治肛瘘;步入近代,西方医学发展迅速,对于肛瘘的治疗有了更深入的研究[2]。 治疗上以手术为主,由于肛瘘病理变化复杂多样,部分患者临床疗效欠佳,甚至可能出现肛门变形等手术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预防工作,早诊早治对于肛瘘患者而言至关重要[1]。
分型
基于不同的角度对肛瘘进行分类方法各异,其中比较常用的几种分类方法如下:
参照肛瘘治疗难易程度,将肛瘘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肛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