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材料类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参考总学分一般为140~190学分[含毕业设计(论文)学分],授予工学学士学位。[2][3]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跨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化学和物理等多个学科,有储能材料与器件及能量转化材料与器件两个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具备新能源材料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工程技术技能。毕业后可从事新能源、新材料、光伏发电、储能器件等工作。[4]

专业发展

1980年召开的“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对新能源作了较为明确的定义,它指在新材料、新技术基础上得以开发和利用的非常规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绿色环保新技术,新能源既能减少境污染,又能缓解能源危机,被认为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技术领域之一。随后,新能源的推广应用工作被纳入中国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与政府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中。2010年7月教育部开始试点增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随后的2012年9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被正式列入工学学科门类——材料类的特设专业,2020年2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文件发布,确认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隶属于工学、材料类。[5]
国内各高校已加紧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人才培养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形成稳定、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属于学科交叉专业,虽然开设了诸多相近相关课程,但课程与课程之间仍需融合贯通。[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