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占山

中国抗日爱国将领
1
4
马占山(1885年11月30日-1950年11月29日),字秀芳,祖籍直隶丰润县(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中国抗日爱国将领,[1]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被世人称作“抗日英雄”。[2]
马占山生于奉天怀德县(今吉林省公主岭市),幼时贫苦,后落草为寇,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接受清政府改编,成为怀德县衙门游击哨官。宣统三年(1911年),马占山调任奉系吴俊升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等职,东北易帜后任黑龙江省黑河警备司令。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马占山在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就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在黑龙江省嫩江桥面,率领中国军队,向发动进攻的日本侵略者奋起反击,打响了武装抗日斗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武装抗日的序幕[3]。1932年2月,在日军的诱降和张景惠的联络下,马占山投降日军,参与伪满洲国成立的“四巨头”会议,并在其后就任伪黑龙江省政府主席。在成为日本人的傀儡后,马占山决心反正,随后成立抗日联军对日军作战,并向国联调查团揭露日军成立伪满洲国的全部过程。在日军的重兵围剿下,马占山部伤亡惨重,被迫于1932年12月败退苏联,后经欧洲返回上海。回到中国后,马占山的抗战请求未得到蒋介石准许,闲居天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马占山为东北挺进军司令兼管东北四省招抚事宜,进入绥远抗日。解放战争初期,马占山随傅作义与解放军作战,在被解放军重创后,转入北平医院。1948年,帮助中国共产党劝说傅作义,促成北平和平解放,此后避居北京。1950年11月29日,因肺癌病逝于北京寓所,[2]享年65岁。[1][4][5][6]
马占山所率领的江桥抗战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东北的第一枪,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正义战争典范,同时中国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爱国运动。[4][7]著名教育家、文学家陶行知先生在其创作的《敬赠马占山主席》一诗中,盛赞马占山:神武将军天上来,浩然正气系兴衰。[8]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