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陈皮,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又名广陈皮,冈州红皮、新会柑皮,是用新会所产大红柑(学名茶枝柑)的果皮晒干后的陈年贮存品,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又是传统的香料和烹饪[rèn]佐料,被誉为“广东三宝”(陈皮、老姜、禾秆草)之首、广东十大南药之一。[1][2] 新会种柑取皮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就已成为南北贸易的“广货”之一,行销全国和南洋、美洲等地区。[3][4]到明代,新会商人利用运销葵扇之便,将新会陈皮销往外省,清同治年间,新会陈皮曾被慈禧太后指定为“贡品”。[5]清末(1908年)的《新会乡土志》记载,新会陈皮为当时主要物产之一,产品被运到上海、重庆、广州3个主要市场,然后转销到全国各地。二十世纪90年代,新会陈皮曾一度滞销,直至2002年,新会成立了柑(陈皮)行业协会,使得新会陈皮行业逐渐发展扩大。[6][7][8] 陈皮以“广陈皮”为上品,广陈皮又以新会产陈皮为正品,而且贮存越久,越显珍贵,历来有“百年陈皮胜黄金”的说法。新会陈皮制作的技艺包括种植、采收、洗选、开皮、反皮、晒制、陈化等制作技艺流程,产品要经过三年以上贮存陈化的过程,才能称之为新会陈皮。好的陈皮质轻而柔软,味甘香,微辛但不甚苦,油胞迎光可见,芳香浓郁。[9][10][11]
2006年10月25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新会陈皮”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2]2009年,新会陈皮制作技艺被列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2018至2020年,新会陈皮连续3年成为广东唯一入选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指数的中药材产业品牌。截至2021年,新会柑种植面积达10万亩,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超过百亿元,已形成药食茶健以及文旅、金融等6大类35细类100余品种的系列产品规模。[14][8] 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