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科、葡萄球菌属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学名:Staphylococcus aureus),[3]又称“金葡菌”,[2]是葡萄球菌科、葡萄球菌属的一种细菌,[3]是动物源性致病菌之一。该菌可经食入污染的奶、奶制品、肉制品传播,并可在人类和动物间交叉感染。[2]
1880年,苏格兰外科医生亚历山大·奥格斯顿从外科手术的脓肿中分离出一种细菌,将其命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5]该菌革兰染色阳性。球形或略呈椭圆形,直径0.5~1.5μm。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常呈典型葡萄串状排列。无鞭毛,无芽孢。多数菌株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产酸不产气;抗原构造复杂多样,重要的有葡萄球菌A蛋白、荚膜多糖磷壁酸;毒力因子包括菌体表面结构、多种酶类及毒素等;可引起侵袭性疾病和毒素性疾病。[4]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常见的定植菌,30%~80%的人群为该病原菌的携带者,[6]该菌在鼻咽部带菌率为20%~50%,医务人员的带菌率可高达70%以上。[4]传播途径以污染手、打喷嚏(或流鼻涕)等为主。[6]人感染后的临床症状为寒战、高热、胸痛、脓性痰等。[7]辅助检查有外周血常规、胸部X线等。[7]治疗方法以抗菌药物为主,如苯唑西林钠头孢呋辛钠等。[7]预防措施有保持个人卫生、增强免疫力、加强食物管理等。[8]

历史

1880年,苏格兰外科医生亚历山大·奥格斯顿(Alexander Ogston)从外科手术的脓肿中分离得到一种细菌,将其命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