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次革命-抖音百科
二次革命,又称讨袁之役、癸丑之役、赣宁之役,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革命党人于1913年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进行的战役。[1]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攫取了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之后袁世凯为控制内阁,排挤国民党(同盟会改组而成)。“宋教仁遇刺案”发生后,南方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的北洋政府矛盾激化。之后,袁世凯为“武力统一”,与西方各国达成“善后借款”,再次引发南方革命党人的强烈反对。此后,袁世凯向南方调集军队,7月初,袁借口“匪党谋乱”,命北洋军第六师进驻江西。面对袁世凯咄咄逼人的军事行动,国民党人被迫仓促应战,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2] 7月12日,江西都督李烈钧于江西湖口宣布独立,发表《讨袁檄文》,此后革命党人黄兴在南京响应,并组织讨袁军,自任总司令。安徽、上海、广东、福建、重庆等地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但由于革命党人仓促应战,缺乏周全的应战准备,且大多各自为战,各地讨袁军在袁世凯北洋军的镇压下,很快宣告失败。7月25日,湖口失陷,李烈钧败走。8月18日,南昌陷落,江西讨袁失败。江苏方面,黄兴因军事失利于7月28日出走。9月1日,北洋军阀张勋攻陷南京。9月12日,讨袁军熊克武放弃重庆。至此“二次革命”宣告彻底失败。长江流域由此划入北洋军阀的势力范围,袁世凯通过残酷的镇压,完成了全国的“武力统一”。[1][2] “二次革命”以革命党人的惨败而告结束,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领导人逃亡海外,革命武装被迫解散。这一结果直接导致民主力量的严重削弱和共和与专制较量的严重失衡。之后,袁世凯加快了其独裁专制的步伐。[1][2] 二次革命的战斗虽然遭到失败,但其继承了辛亥革命武装斗争的光荣传统,战斗的传统得到坚持,革命的火种得到保存,对今后革命的复苏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二次革命也证明了单纯通过议会斗争的途径以取得政权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二次革命的失败使得辛亥革命所取得的成果丧失殆[dài]尽,革命党人面对袁世凯蓄意挑起战争,被迫仓促应战,最后几乎未经顽强血战,即宣告战败,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