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门氏菌-抖音百科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群寄生在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分类学上属于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7]是需氧或兼性厌氧菌,[9]大小(0.6~1.0)μmx(2~4)μm,一般无荚膜,均无芽胞,至少包含7个致病岛(SPI)以及大量前噬菌体。[8]沙门氏菌抗原构造分为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Vi)三种。[9]沙门菌死亡后释放出的内毒素,可引起宿主体温升高、白细胞数下降,大剂量时导致中毒症状和休克。[8]个别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可产生肠毒素。[8] 沙门氏菌包含肠道沙门菌(S.enterica)和邦戈沙门菌(S.bongori)两个种属,[10]其中肠道沙门菌又分为6个亚种。[8]沙门菌属细菌的血清型现已达2500多种,少数血清型如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原称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原称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是人的病原菌,对人类有直接的致病作用,引起肠热症,对非人类宿主不致病。[10]沙门氏菌不分解乳糖、蔗糖等,[9]对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糖发酵,除伤寒沙门菌产酸不产气外,其他沙门菌均产酸产气。[8] 沙门氏菌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肠道病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引起人类伤寒、副伤寒和食物中毒等许多疾病,直接影响工农业和畜牧业发展。[2]人对本病普遍易感,[1]临床常见症状有肠热症 、胃肠炎 、败血症 等,[10]主要根据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诊断疾病。[1]治疗方式采取一般治疗、对症治疗、病原治疗等方式。 [11]预防免疫方式有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11] 历史与命名
1884年美国兽医微生物和病理学家沙门(Daniel Elmer Salmon)和他的同事史密斯(Theobald Smith),从患有“猪霍乱”的猪肠道中分离出来一种微生物,他们认为这种微生物是导致这种疾病的原因,于是他们将其命名为“霍乱芽孢杆菌”。直到1900年,法国细菌学家Liengieres将霍乱芽孢杆菌提升为一个属,并以沙门(Daniel Elmer Salmon)的名字将其命名为“沙门氏菌”。[12]故以后凡属于该菌属的细菌均以沙门(Salmon)命名,如鸭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各型沙门氏菌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鼠伤寒沙门氏菌。[13]1939年Caldwell和Reyerson于在冷血动物中最早发现亚利桑那沙门氏菌。[14]1943年由Wheele和Borman首先发现婴儿沙门氏菌。[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