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约生于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又被奉为道教的鼻祖。关于其身份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老聃[dān]、老莱子、太史儋。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是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一说安徽涡阳县)人。[a]老聃其家世代为周史官,他自己也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后因避内乱,隐归故里。另有一说老子离开王畿时,守关长官、也是他的好友尹喜,请他写下了后世称为《老子》的书。相传孔子非常敬重老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周礼。[4][5] 老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老子》一书中,今传本《老子》分上下篇,约五千余言,是用韵文写的哲理诗。最早的《老子》大约出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