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文昌鱼(学名:Branchiostoma belcheri),又称厦门文昌鱼,是文昌鱼科文昌鱼属动物。[1][3]它一般体长约50毫米,无明显的头部,侧扁而细长,皮肤薄而半透明;身体前后两端呈双尖枪头状。[6][3][4][7]前端的腹面为一漏斗状的口笠,口笠和缘膜的周围分别环生有触须及缘膜触手。[6][3]口后为咽,咽下为围鳃腔。[3]眼不发达,位于神经管的前面。[3]整个背面沿中线有一条低矮的背鳍;无偶鳍,在身体前部的腹面两侧各有一条腹褶;腹褶和肛前鳍的交界处有一腹孔。[6][3][4]它的血液无色。[3][4]
白氏文昌鱼分布于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中国等沿海海域;但中国福建省厦门地区是白氏文昌鱼的主要分布地。[3][7]它是暖温性海洋鱼类,喜栖息在水深8~20米的水质清澈、底质为疏松沙滩的浅海海底。[6][3][4] 白氏文昌鱼栖息地在不断缩小,资源呈现下降趋势。[8]2021年,白氏文昌鱼的野外种群被中国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5]其具有研究动物进化的价值;也是高级鱼品,但在中国受法律保护,不可食用。[4][8][9] 分类与命名
白氏文昌鱼学名Branchiostoma belcheri(Gray),又称厦门文昌鱼,最早由美国学者奈特(S.F.Light,1923)首次发表;之后有学者经过对其分类学特征的研究后,正式鉴定种名。[10]文昌鱼B.belcheri这一物种最初是根据采自Borneo(婆罗洲,加里曼丹的旧称)海域的标本定名,此后的动物分类学家研究认为分布于厦门、青岛、台湾、日本等地的文昌鱼均为B.belcheri。[10]有学者比较了采自胶州湾的文昌鱼标本和B.belcheri 的形态学特征后,认为产自该海域的文昌鱼为一新亚种,将其订名为白氏文昌鱼青岛亚种B.belcheri tsingtauense,习惯上又称之为青岛文昌鱼。[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