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前235年),卫国濮[pú]阳(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1],一说为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人,[3]战国时期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4] 吕不韦早年在各地经商,家财丰厚。后到赵国邯郸做生意,遇到秦公子异人在此为质,便助其广交朋客,使其被立为秦国嫡子继承人。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吕不韦协助异人回到秦国,后异人被立为太子。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异人登上王位,封吕不韦为秦国丞相、文信侯,以河南洛阳十万户为封地。吕不韦为相期间,对内实行“德政”,对外采用武力征服,灭掉了东周,设立三川郡等,让秦国版图逐年扩大。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庄襄王去世,其子嬴政继位,尊吕不韦为相国,称其“仲父”。在辅佐秦王政管理朝政期间,吕不韦继续派兵征战各国,为秦始皇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吕不韦与秦王政生母之间的不伦关系,以及后来推荐门客嫪[lào]毐(lào ǎi)进宫侍奉太后,直接导致了最后被秦王政罢相,遣至封地河南。后秦王政担心吕不韦反叛,又写信让他搬到蜀地。吕不韦担心秦王政最后会诛杀自己,于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年)喝毒酒自杀。[5][6] 吕不韦为相期间还组织门下三千多食客编著了《吕氏春秋》一书,此书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编撰的,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以道家思想为主,将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融为一炉。[7]郭沫若称《吕氏春秋》“含有极大的政治上的意义,也含有极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