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像生是古代帝王大臣陵墓前的石雕人物像和动物像,一般成对放置在陵墓的神道两侧。这些石像生组成的“仪仗队”,既是封建社会墓主人身份等级地位的象征,也具有驱邪、镇墓的含义。[1][2]
根据文献资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帝王和大臣的墓前已经开始放置有石像生,秦始皇令大将阮翁仲守临洮,其死后铸铜像威慑匈奴,此为石翁仲起源,[3]这些石像生已不复可见,现存保存完整的早期作品是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石像生群。[4][5][6]秦汉以 后为后世帝王、重臣所沿用,唐太宗李世民墓前的昭陵六骏、唐乾陵、北宋皇陵、明十三陵墓前均设有大型的石像生群,它们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精品。[1] [6] 石像生包括石人和石兽,石人主要有文臣武将等,石兽包括真实的和传说中的动物形象有几十种,主要有麒麟、獬豸、狮子、大象等。[7]石像生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集中表现为唐陵石像生的健壮雄浑、宋陵石像生的世俗化和明陵石像生的精致化等特点。[8][9][10][11] 石像生作为帝王大臣陵墓前的石刻,体现了古代帝王贵族对于生死观念的界定和墓葬形制的要求。历史遗存下来的石像生作品为研究古代官职制度、墓葬制度和石刻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依据。[12]不同时代的石像生,在题材、规制和艺术手法上表现各有不同,历经时代变迁,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石像生是具有历史、考古、艺术和社会价值的历史文物,是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活的见证。
近年来,石像生的文物保护工作逐步加强。2013年4月和2015年6月国家文物局先后发布《关于宋陵永昌陵展示设计方案的批复》《关于清东陵孝陵建筑、彩画、石像生及神道维修工程立项的批复》,分别明确对两处帝陵石像生加以保护性开发。2021年10月国家文物局关于《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中宋陵被纳入“十四五”时期大遗址保护开发规划之中。[1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