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带

王鹟科寿带属的一种鸟类
1
2
寿带(学名Terpsiphone incei),是王[wēng]科寿带属鸟类。[1][3]体长约16-49厘米,体重14-30克,[6][7]雄鸟头部、颈部为蓝黑色,有金属光泽。眼圈辉钻蓝色,体色分为栗色和白色两种色型,[8][10]栗色型雄鸟上体为带紫罗兰色的深栗色,喉蓝黑色,[6]胸部灰色,其余下部白色。白色型雄鸟上体灰白色。[8][10]雌鸟与栗色型雄性相似。[10][9]尾巴包括短尾型和长尾型,长尾型的两枚中央尾羽特长。[9]
寿带主要繁殖于中国、俄罗斯东南部朝鲜,迁徙途径缅甸南部、老挝柬埔寨,越冬于东南亚(泰国印度等)与苏门答腊岛[2][8]寿主要栖息于常绿阔叶林、次生林、红树林等,尤其喜欢沟谷与溪流附近的阔叶林。[8][7]在中国,栖息地海拔高可至1200米。[15]
中国寿带鸟嗜吃昆虫,有利于消灭害虫,其羽色鲜艳,是一种有益的森林鸟类和观赏鸟类。[6]2000年,寿带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4]201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等级为无危(LC)。[2]

命名与分类历史

1852年,英国鸟类学家古尔德(Gould)描述了寿带。[3]曾被视为传统分类中物种寿带(Terpsiphone paradisi)的普通亚种Terpsiphone paradisi incei)。[1][8]2012年,法国蒙彼利埃进化科学研究所法布尔(Fabre)等发现传统分类中的寿带是多系物种。[16]2015年,美国堪萨斯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所迈克尔·安徒生(Michael J.Andersen)等支持了该观点,[17]同年克莱门茨鸟类名录(Clements Checklist)将原寿带分裂为三个物种,分别是寿带、印度寿带(Terpsiphone paradisi)、东方寿带(Terpsiphone affinis)。[18]寿带由原普通亚种提升为种,并沿用了中文名字,[7]学名Terpsiphone incei,属于王鹟科寿带属。[3]属名Terpsiphone 来源于古希腊语“terpsi ”与“phone”,“terpsi ”的意思是喜悦,“phone”的意思是“声音”。[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