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秃

一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脱发
斑秃(Alopecia Areata,AA)是一种局限性非疤痕性脱发[2]。该病临床表现为头皮突然发生的边界清晰的圆形斑状脱发,轻症患者大部分可自愈,约半数患者反复发作,可迁延数年或数十年。少数患者病情严重,脱发可累及整个头皮,甚至全身的被毛。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青年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有关。大部分斑秃患者可自愈或者经治疗后自愈,患者无需有过多压力,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充足的睡眠,并适当锻炼。轻、中度患者主要采用局部治疗方法,如使用外用制剂卤米松、糠酸莫米松丙酸氯倍他索等;较为严重的,可考虑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1]。1990~2019年的30年间,全球斑秃的发病人数新增1068余万人,涨幅超过49.41%。在全球,斑秃的疾病负担不断增加,造成的疾病负担依然很高,是一个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5]

命名

“Areata”一词源自拉丁语area”,意思是空置的空间或补丁。“alopecia areata”(斑秃)一词由波兰医生John Jonston在1664 年撰写的《Medicina Practica》一书中提到,后由法国医生Sauvages de Lacroix在1763年出版的《Nosologia Methodica》中引入[6],当时并非指特定性疾病,而是用于描述斑片状脱发。1817年,由著名皮肤科医生Robert Willan的学徒Thomas Bateman撰写的《A Practical Synopsis Of Cutaneous Disease》中首次对斑秃的症状进行了描述,但其将斑秃命名为“porrigo decalvans”,而不是“alopecia areata”。18至19世纪以来,针对描述斑片状头皮脱发的术语有很多,如斑秃、头癣等,且无区别,可以互换使用,直至19世纪中期,斑秃一词才开始用来描述现在所认为的斑秃疾病[7]

分型

在临床上,根据患者脱发情况,将斑秃分为以下7个类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