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尾绿鸠(学名:Treron apicauda),别名绿斑鸠,[2]鸠鸽科绿鸠属中型鸟类。[1][8]体长34~39厘米,[6]体重180~257克。[7]虹膜内圈浅蓝色,外圈红色;[8]眼周淡紫色,[6]喙蓝绿色。[6]体羽主要为淡黄橄榄绿色,[8]后颈和上背为橄榄绿色而沾灰色,形成一条带状;[7]躯体下部分为淡黄绿色,胸部有不清晰的粉橙色横带。[6]第3枚初级飞羽内翈[xiá]中部变宽无凹入状。[2]尾羽暗粉灰色,[6]尾中羽特别长,呈灰蓝色针状尾,[9]尾下覆羽桂红色,两侧白色;[8]脚紫红。[6]雌鸟羽色较暗,[6]胸浅绿色,[9]不具胸带,中央尾羽较雄鸟短,[6]尾下覆羽白色并具深色纵纹。[9]雌雄鸟的主要差异是体色、胸带有无及尾中羽长短。[6] 针尾绿鸠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东南亚,[9]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和四川省。[1]栖息于海拔0~1800米的热带和亚热带山地丘陵带阴暗潮湿的原始森林、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3][6][8]为食草动物,[5]以榕树果和浆果为食。[6]可用于观赏及贸易,[3][7]但在中国受到保护,禁止滥捕及私人饲养。[10] 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针尾绿鸠列为无危(LC)。[3]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针尾绿鸠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
发现及命名
针尾绿鸠模式标本采自喜马拉雅山脉东南地区,1846年由英国自然学家布莱恩·霍顿·霍奇森命名为Treron apicauda。[2]绿鸠属“Treron”一词出自希腊语“τρηρων”(trērōn),“trērōn”意思是鸽子,害怕时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