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碗腔

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碗碗腔,原为皮影戏,流行于陕西东部一带,[1]又名时腔、灯碗腔或阮儿腔、华剧。[2][3][4]
碗碗腔源于关中民间说唱艺术乾隆年间已广为流行,[2]光绪(1877年)前后流入山西孝义曲沃等地,形成孝义碗碗腔、曲沃碗碗腔。[5][6]清末民初发展至盛期,解放前夕日趋衰败,解放后重新复苏,[5][4]并于1956年在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舞台剧,与皮影戏同时流行[1]。碗碗腔音乐唱腔婉转优美、柔和细致,伴奏乐器多样。[3]传统剧目有200多种,代表性剧目有《金碗钗》《香莲佩》《春秋配》《十五庙》《玉燕钗》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金琬钗》改编的舞台剧、新编现代剧《红色娘子军》等,颇受观众喜爱。[1][7]
陕西华县碗碗腔皮影戏和渭南碗碗腔分别于2006年、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8][9]张艺谋电影《秋菊打官司》和电视剧《装台》等影视作品中均出现过碗碗腔唱段。[6][10]

名字来源

碗碗腔名称来源传说有二种,一说因主要击节乐器为小铜碗碗而得名;一说因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又名“阮儿腔”,后衍化为碗碗腔。1958年改称“华剧”,但群众还是习惯称碗碗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