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

哲学分支学科
形而上学(英语:Metaphysics,拉丁语:Metaphysica,古希腊文: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1]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哲学中的重要部分;一个是与唯物辩证法对立的思维方式。[1][2][3]
“形而上学”取自《易传》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最早由日本明治时期的学者井上哲次郎用以翻译Metaphysics一词。不同时期的不同哲学家对形而上学有不同的定义。它以世界的本质存在和最根本原理为研究对象,是对存在本身更基本本质的哲学研究。形而上学关注的是任何可能的、可接受的解释世界所假设或预设的实体范畴的轮廓。形而上学的任务是建立一个完整连贯的本体论,以在探究中捕捉对世界的正确解释,无论是经验的、数学的、模态的还是道德的。[1][2][3]
“形而上学”一词起源于公元前一世纪下半叶罗德岛的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 of Rhodes)出版的亚里士多德作品集中对一些作品的称呼。当时它仅仅是指作品集中物理著作之后的作品。形而上学是哲学中最抽象的部分,它与终极实在的特征有关,与真正存在的东西有关,与区别存在并使存在成为可能的东西有关。古希腊中世纪的哲学家们认为形而上学是由其研究主题界定的,研究的是“存在本身”“事物第一因”或“不变之物”。在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开始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范畴,还容纳着不能被归入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或其他哲学分支的哲学问题。[1][4][5]

词源

形而上学简称形上学,也称为形之上学、元物理学(英语:Metaphysics,拉丁语metaphysica,古希腊文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meta"在希腊文中是“在……之后”“超越……”的意思,"physics"而在希腊文中是“自然”的意思。中国大陆将其译为“形而上学”,取自《易传》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最早由日本明治时期的学者井上哲次郎用以翻译metaphysics一词。[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