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

慢性的神经肌肉疾病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主要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hR)受损引起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减轻[1]
神经肌肉接头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神经末梢合成乙[xiān]胆碱,通过突触囊泡释放入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有许多褶皱,乙酰胆碱受体分布在这些褶皱的嵴上。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终板上阳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终板电位,引起肌纤维收缩[1]
Thomas Willis于1672年首次描述MG患者临床表现,即延髓肌、躯干肌无力及晨轻暮重现象。Jolly提出 "重症肌无力"于1899年被接受[4]
重症肌无力20~40岁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40~60岁男性多见,多合并胸腺瘤,常常以受累肌肉活动后疲劳无力,经休息或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可缓解、“晨轻暮重”肌无力的临床表现,结合药物试验、肌电图以及免疫学等检查的典型表现可做出诊断。治疗仍以胆碱[zhǐ]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以及胸腺切除为主[1]

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