璎珞,又称为缨络,是一种由宝石、珍珠和贵重金属串联而成的环状装饰品。[1]璎珞一词源自梵文,本是指印度贵族颈间佩戴的饰品。唐朝时期随着佛教传入汉地。汉语中的璎珞主要是指佩戴于颈部的串饰,唐代高僧慧琳撰写的《一切经音义》就解释“璎珞”为“颈饰也”。[2] “璎珞”源自西域印度,起初是印度贵族用于明确身份和地位的传统项饰。[3]这种装饰品形式多样,包括颈项上的项圈、挂于胸前的花鬘[mán]和串珠、左肩斜挂的半缨络,以及腰间和手上的各种饰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在各种图像中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样式。其基本结构是固定的:以一个项圈为主体,周围装饰有各种由珠宝和玉石制成的花形装饰,并且在正中悬挂着一个坠饰。这种设计不仅展现出古代工艺的精湛技艺,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身份和地位的追求。[1] 璎珞的用处主要有三种。一是用来庄严身体,据《佛所行赞》(卷一)记载,释迦牟尼当太子时,就是“璎珞庄严身”;二是用来供养菩萨和佛塔;三是用来世俗装饰,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璎珞的佩戴在中国兴盛起来。[4]
本意
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璎珞原为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后来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唐代时,被爱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进,变成了项饰。它形制比较大,在项饰中最显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