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年殿

天坛的主体建筑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路,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1][2]祈年殿建在祈谷坛上层坛面正中,南向。[3]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祀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檐圆殿,并更名为“大享殿”。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9月18日,祈年殿焚毁于雷火,次年开始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完工。1970年10月至1971年9月,祈年殿按雷火焚毁前重新修建。[4][2]
祈年殿采用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大殿面积460平方米,殿高38.2米,直径24.2米,是中国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4][2]祈年殿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作伞状,建筑独特,无大梁长[lǐn]及铁钉,二十八根楠木巨柱环绕排列,支撑着殿顶的重量,象征二十八星宿;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象征一年12个月;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象征一天12个时辰;内外檐柱共24根,象征24个节气。[5][6][7]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这种设计受到了“天蓝地黄”传统观念的影响。[2][1]
祈年殿独特的结构特征使得这种形式的仿古建筑结构性能与其现代建筑有所不同,并为今后仿古建筑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2]1961年3月4日,包含祈年殿在内的天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

建设背景

祈年殿前身为“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4]天坛最早的建筑物。嘉靖十九年(1540年),该殿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