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于1927年任教清华大学时期创作的散文,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1][2][3] 文章写了作者因心绪不宁,于清华园散步时看到的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展现了彷徨并力求解脱的情绪。在写作中,作者运用了比喻、通感等大量修辞手法,先写荷塘,继写月色,再写荷塘的四周,最后穿插古书记载,忆江南采莲的风俗,构造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语言历经锤炼、新颖自然,描写观察细致,想象丰富,层次分明。[1]一般认为,该作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和反动统治的不满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闷、彷徨并力求解脱的情绪,也体现了作者追求美好、向往自由生活的理想,也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4][5] 该作自1931 年入选民国教材后一直成为中学语文课本中 的重要篇目,目前位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4课,对其主旨内涵的研讨一直是文学界、教育界的热点。此外,《荷塘月色》曾被不同的译者翻译成不同的英文版本,助推了学术界对翻译美学的研究。[6][7][8][9]
创作背景
政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