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

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
施今墨(1881年3月28日-1969年08月22日),原名[]黔,字奖生。祖籍浙江萧山,生于贵州[2]是中国近代中医、中医临床家、教育家、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2]
施今墨13岁开始随舅父李可亭学习中医,20岁时已能独立行医。后在山西大学堂和法政学堂求学,期间受到进步思想熏陶,加入同盟会并参与辛亥革命。1913年辛亥革命失败后,施今墨回到山西,继续从事医学和社会工作,并积极推广进步思想。1921年,施今墨从“毓黔”改名为”今墨“并决心弃政从医。随着中医面临西医的挑战,他积极参与维护中医合法地位的斗争,尤其在1929年成功促使国民党政府撤回废止中医的提案。之后,他创办了华北国医学院,提出中医革新的主张,倡导中西医结合。1930年,他为杨虎城将军诊治,声誉大增,并创办华北国医学院,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教育方针。1935年,施今墨与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共同担任北京中医考核主考官,四人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抗战胜利后,他担任国大代表和国民党立法委员,积极提出中医改革提案。1949年,施今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推动中医发展,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职。1956年,施今墨加入农工民主党,1957年加入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逝世后,施今墨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是中国第一位捐献遗体的中医专家。[1][2]
施今墨在医学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治疗胃溃疡高血压等疾病,据他的验方炮制的中成药如“高血压速降丸”等畅销海内外。[3]他还提出气血不足和脏腑衰弱是衰老的主因,开发了益肾强身丸等抗衰老药方。[4]此外,他推动了中西医结合改革,倡导统一病名,丰富了八纲辨证法,并创立“七解三清”等外感温热病治疗方法。[5][6]他擅用“对药”[a]配方,成功应用于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治疗,对现代中医发展影响深远。[5]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与求学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