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孔鱼

双孔鱼科双孔鱼属的一种鱼
双孔鱼(学名Gyrinocheilus aymonieri),别名青苔鼠食藻鱼等,[6][2]双孔鱼科双孔鱼属的一种淡水鱼类。[1]其体长约为10~15厘米,[6][12]体重约为17~50克。[11]鱼体细长,前部略呈圆筒形,体被较大鳞片。[13][14]眼侧上位,眼间距较宽、中部隆起,吻部圆钝,无须,口亚下位,上唇与吻皮形成一“漏斗状”口吸盘[14]整体呈褐色或黑色,背部和体侧各有8~9个黑斑,[8][10]偶见体表黄色的变种。[12]
野生双孔鱼只分布在湄公河澜沧江水系,喜欢栖息在水流湍急的水体底层,用口吸盘吸附在水底砾石上生活。[13][2][8]而人工养殖的双孔鱼,在2012年之前就已经是国际市场常见的水族鱼类,甚至美国澳大利亚等都存在人工养殖。作为观赏鱼类,其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是一种常规的除藻鱼类,但饲养条件相对苛刻。[15][16][17]另外,在鱼类分类学研究方面,其也具有一定科研价值。[10]
截至2011年,野生双孔鱼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2012年,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3]2021年,其野外种群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9]

形态特征

双孔鱼是一种小型鱼类,[8]体长约为10~15厘米,[6][12]体重约为17~50克。[11]其鱼体细长,前部略呈圆筒形,向后逐渐变得侧扁。整体呈褐色或黑色,背部呈灰黑色,腹部呈白色;背部和体侧各有8~9个黑斑,部分个体黑斑呈规则的两行排列、部分个体则模糊不规则;[13][14]鱼鳍呈灰色,仅尾鳍具有点状条纹。鱼体背缘和腹缘呈浅弧形,腹部圆且光滑。[8][10]体被较大鳞片,侧线鳞40~41片。[13]经过人工选育改良,其会出现黄色变种,外形特征、个体大小与普通品种无异,只是鱼体颜色变为黄色。[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