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

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经济现象
财政赤字是指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因为在会计核算的时候用红字来标记,所以称为财政赤字。它是宏观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着一个国家政府的收支平衡情况。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根据产生原因背景分为结构性财政赤字、周期性财政赤字等。[5]
财政赤字的概念最早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新政,随后成为了各国财政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并被广泛运用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中。[2]财政赤字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刺激了消费和投资,扩大了社会总需求,增加了就业,并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同时,长期财政赤字政策与公共债务累积压缩了政府转圜余地,导致国家出现信用受损或到期债务难以偿还等问题。财政赤字既是一种风险也是一种应对方案,在出现财政收支的结构性缺口后,财政赤字为整个社会防范潜在财政危机提供了一种“弹性”。[6]

发展历史

赤字的发展

财政赤字一词起源于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3][4]的赤字财政理论。凯恩斯否定了自亚当·斯密(Adam Smith)[7]以来传统的关于保持国家预算平衡的观点,而主张推行赤字财政政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