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度

清末反对礼教派的主要人物之一
杨度(1875年1月10日-1931年9月17日),原名承[zàn],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湖南省湘潭[shē]石塘村人。[1][2][3][5]杨度是清末反对礼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清末立宪运动的骨干人物,中国近代政治活动家。[2][3][4][5][6]
杨度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中举人,随后参加会试落第,于是还乡拜师名儒王闿运,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自费赴日本留学。[1][2][3]次年,杨度回国参加经济特科考试,却以涉嫌革命党被通缉,再赴日留学。[1][2][7]杨度留学日本期间,创办刊物,社交广泛,成为留日中国学生领袖。[6][7][8][9]1907年,杨度回国在清廷供职,成为宪政专家。[7][8]辛亥革命爆发后,杨度奉清廷之命参与南北和谈,并私下为袁世凯出谋划策从而受其器重。[10]1915年,杨度为袁世凯复辟帝制积极效力。[3][6][10]洪宪失败后,杨度被列入帝制祸首名单,于是一度归隐研究佛学[2][3][11]杨度认识到“君宪”难以救中国,跟随孙中山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于1923年加入国民党。[2][3][6]在此期间,杨度结识李大钊等人,思想向马克思主义靠拢。[2][6][12]李大钊等人被捕后,杨度设法营救并救济革命烈士家属。[2][6][12]1928年初,杨度迁居上海并受聘为“青帮”头目杜月笙的顾问,借此身份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秘密提供情报。[2][13]1929年秋,经周恩来批准,杨度加入中国共产党。[2][14][12]1931年9月17日,杨度在上海病逝,享年56岁。[2][15]
杨度富有才学,代表著作有《湖南少年歌》和《黄河》歌词,政治著述《金铁主义说》《君宪救国论》等,佛学著述《虎禅师论佛杂文》等,生平著作收入《杨度集》。[2][16][10]杨度是清末“法理派”主要代表之一,在“礼法之争[a]”中,他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法律进步。[4][17]杨度提出的"五族合一""五族一家"论,是辛亥革命后提出的"五族共和"主张的重要思想渊源,对"中华民族"观念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8][19]杨度深受传统帝王之学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双重影响,鼓吹君主立宪作为救国的政治目标,推动了清末民主思想传播和立宪运动;他进而寄希望于袁世凯并为其复辟帝制积极效命,但最终失败。[20][21][22]杨度是近现代“新佛教论”的代表之一,其佛学思想为近代佛教改革提供了一种理论方案。[11][23][24]杨度是中国近代活跃的政治人物,但生平政治思想变化较大,因而也是具有较大争议性的人物。[25][6][7]政坛独行侠杨度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