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鹅耳枥(学名:Carpinus putoensis W. C. Cheng),为桦木科(Betulaceae)鹅耳枥属(Carpinus)植物[1],为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浙江舟山群岛[2]。普陀鹅耳枥主要生长在亚热带生物群落中[3],在自然状态下仅存1株,生于山坡林中[4]。普陀鹅耳枥于2014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极危种(CR)[5],于2011-2015年,被中国《国家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名录》列为极危种(CR)[6],并于2021年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列为一级保护植物[7]。 普陀鹅耳枥为乔木,树皮灰色,小枝棕色。叶厚纸质,椭圆形至宽椭圆形;叶柄上面疏被短柔毛。果序序梗、序轴均疏被长柔毛或近无毛;果苞半宽卵形,外侧基部无裂片,中裂片半宽卵形。小坚果宽卵圆形,具数肋[2]。花期3~4月[8]。
普陀鹅耳枥为中国特有珍稀植物,在保存物种上具有重要的价值[9]。普陀鹅耳枥的树皮灰色,叶大呈暗绿色,树冠微扁,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10]。
名称来源
1930年前后,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中国著名植物学家钟观光在浙江普陀山进行植物采集时,在佛顶山慧济寺西侧发现了一棵从来没有见过的树;这棵树每年春季开花,浅红色的雌花与淡黄色的雄花不同时成熟;他采集了这棵树木的标本。1932年,由中国著名林学家郑万钧鉴定为鹅耳枥属新种,并命名为“普陀鹅耳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