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
1
4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汉族浙江绍兴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1]
黄宗羲是东林七君子黄尊素的长子,早年曾入京为父申冤。在刑部审讯时,当庭锥刺宦官许显纯,痛打崔应元,由此知名。清军南下后,黄宗羲组织召集“世忠营”与抗清义军呼应,失败后又流亡海上,隐居著书,多次拒绝清廷的征召,在各地设馆讲学。其一生著作众多,著述达50余种,300多卷,主要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易学象数论》《行朝录》《今水经》《四明山志》等。[4][1]
黄宗羲的思想主要受到其师刘宗周的影响,其关于理气心性、本体功夫等观点,以及对朱子和阳明学说的认识,都是直接吸取刘宗周的说法,但与刘宗周不同的是,黄宗羲重视史学,主张治经必兼,反对空谈性命,提倡经世致用。[4]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有着“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的美誉。[1]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