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梭人-抖音百科
摩梭人是生活在中国云南、四川泸沽湖周围的族群,根据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境内大约有四万的摩梭人,[1]大部分居住在处于川、滇、藏三省交界处的藏彝走廊,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和云南省交界处的泸沽湖畔地区。摩梭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语的东部语言,但没有属于自己族群的文字。[2] 摩梭人的先祖是河湟地带游牧的羌人,秦汉时期南迁定居在今四川盐源县地区周围。[3]经过汉晋三百余年的发展,摩梭部落的政治、经济逐渐发展起来,驱逐原来生活在毗邻盐源县宁蒗[làng]地区的吐蕃人,世代在此繁衍生息。唐朝时期,摩梭人的聚居地处在唐王朝、吐蕃和南诏三个势力之间,战乱和民族矛盾使摩梭生存艰难。[4]元朝,忽必烈南征摩梭人所在的宁蒗地区,摩梭酋长投降元朝军队,未产生较大的人口和分布变动。明清时期,生活在木氏土司管辖范 围中的摩梭人受先进的汉文化影响较多,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文化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而生活在永宁阿氏土司和蒗蕖[qú]阿氏土司的管辖范围内,受藏族文化影响较多,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文化。[5] 20世纪50年代进行民族识别时,将云南境内的摩梭人划归为纳西族,将四川境内的摩梭人化为蒙古族。[6]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摩梭人的商业经济发展起来,旅游业逐渐成为摩梭人的主要经济来源。经济发展改变了传统分工,因过去母系社会生活习惯导致的男女地位不平等现象得到改善。生活方面,摩梭人开始简化着装,住房从古朴简陋变得复杂美观。教育上1999年通过“普六”工作验收,不断探索教育方法。为了保护和宣传摩梭文化,2008年成立云南东方摩梭文化中心,开展了多项有关摩梭文化的活动。[7] 摩梭人信仰东巴教,崇尚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带有明显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女性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3]同时,摩梭人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他们实行分餐制,以玉米、水稻为主食,酥油茶、苏里玛酒、猪膘肉是摩梭人的特色美食[8];服饰多用棉、麻、毛等材质做成;[9]婚礼传统上实行走婚制等等。摩梭人还有属于本族群的盛大节日如三朵节和转山节,在转山节上跳的“甲搓舞”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10][11] 族称由来
摩梭原是汉语古籍中用来称呼分布在藏彝走廊滇川藏交接区的“纳系族群”的他称,可以追溯到汉晋时期对居住在定笮(今四川盐源)纳西人的称谓“摩沙夷”。根据《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