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浮列车

基于磁力原理的轨道交通系统
1
4
磁浮列车(Maglev),又称为磁悬浮列车,是一种基于磁力原理的轨道交通系统,它在传统轮轨交通系统的基础上去除或减弱了轮轨系统的作用。磁浮列车利用电磁、超导或永磁等磁力,根据磁极之间的“同性相吸、异性相斥”原理,克服列车的重力和导向力,使列车与轨道之间达到平衡状态,几乎没有明显的机械接触(某些类型的磁浮列车可能在供电弓形轨或导向轮方面有轻微的机械接触)。同时,磁浮列车一般采用直线电机进行驱动。[1]
磁浮列车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磁力的作用,使列车悬浮在轨道上,同时利用电磁力或磁力进行驱动。磁浮列车与轨道之间的悬浮和驱动主要依靠磁力的相互作用,而不需要实际的物理接触。这种无接触的悬浮和驱动方式使得磁浮列车具有较低的摩擦和阻力,从而实现了高速、平稳和高效的运行。[1]
磁悬浮交通系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07年,美国的Smith提出了历史上第一个磁悬浮交通系统的概念。[2]随后,1912年,美国的Bachelet获得了一项关于"悬浮传输装置"的专利,为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
德国是磁悬浮技术研究的先驱者,创造了磁悬浮列车发展史上的多个重要里程碑。[4][5]1922年,德国的赫尔曼·肯佩尔(Hermann Kemper)最早提出了电磁悬浮的原理,并于1934年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磁悬浮技术领域的第一个专利。此后,德国在磁悬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6]
从1970年开始,德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美国、前苏联和中国等国家相继展开了磁悬浮轨道交通技术的研发工作。这些国家都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致力于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7][8]1984年4月,从伯明翰机场到火车站之间600m长的磁悬浮运输系统正式运营,旅客乘坐磁悬浮列车从机场到火车站仅需90秒,11年之后,由于电子设备老化严重,该列车于1995年正式关闭。[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