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踯躅-抖音百科
羊踯躅 (yáng zhí zhú)(学名:Rhododendron molle (Blume) G. Don),[1]杜鹃花科 (Ericaceae)杜鹃花属 ( Rhododendron)植物,又名羊不食草 、闹羊花本、黄杜鹃。[1]羊踯躅主要分布于中国河北、安徽、广西、湖南、浙江、江西、广东、福建、湖北、江苏、河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2][3][4]生于海拔1000米的山坡草地或丘陵地带的灌丛或山脊杂木林下。[5] 羊踯躅为落叶灌木,高0.5-2米;分枝稀疏,枝条直立,幼时密被灰白色柔毛及疏刚毛。叶纸质,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总状伞形花序顶生,花多达13朵,先花后叶或与叶同时开放;花冠阔漏斗形,黄色或金黄色,内有深红色斑点;子房圆锥状,密被灰白色柔毛及疏刚毛,花柱无毛。蒴果圆锥状长圆形。花期3-5月,果期7-8月。[5] 羊踯躅花朵繁茂,色彩艳丽,具有较 高的观赏性。[6]其全株有毒,[7]中毒后会出现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和呼吸困难等症状。[8]除毒性外,羊踯躅花、果实及根均可供药用,其花具祛风除湿,定痛,杀虫等功效。[9]羊踯躅可作农药, [7]在羊踯躅的产区,羊踯躅曾经被当作土农药 广泛使用。[3] 药用历史
羊踯躅在中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本经疏证》载“羊踯踹,毒药也。然性能祛风寒湿,故可以治恶痹”。《本草新编》亦载“必须外邪难于外越者,始可偶尔一用以出奇,断不可频用以眩异也……然只可用至三分,重伤者断不可越出一钱之外耳”,“主折伤”(《本草新编》)“劫顽痰”(《本草求原》)。《续传信方》记载“治风痰注痛:踯躅花、天南星”。《圣济总录》所创"踯躅丸”可治妇人血风走注,随所留止疼痛。由于羊踯躅毒性较强,现代医家们对羊踯躅的临床使用更加谨慎。《中国药典》中规定:根0.5~1钱;果:2~4分;花0.6~1.5 g,浸酒或入丸散。2015年版《药典》仅收录了六味木香散以及生发搽剂两种含羊踯躅的复方制剂。[10]羊踯躅在白语中称作洋号贺、拥滋厚、马劳顶。中国白族民间主要外用治疗风湿麻痹、皮肤顽癣等,常取鲜花捣烂外敷患处;叶通常晒干研粉备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