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头

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垄断资本家或集团
寡头,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寡头对经济领域的控制,一般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即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制度。对国家机器的控制,则主要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2]
寡头最初意思是“少数人统治”。[3]1838年,古诺(Augustin Cournot)提出了关于寡头理论的古诺模型。[4]1934年,经济学家斯坦伯格提出双寡头模型即斯坦伯格博弈模型。[5]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Paul Sweezy)建立关于寡头的斯威齐模型。[6]1970年代初,美国学者尼克博克提出了跨国公司的寡占反应理论。[7]寡头的成因一是规模经济的作用;[8]二是缘于政府法定的行政垄断,比如供水、管道煤气等;[9]三是可能存在着使新厂商难以进入某行业的障碍。[8]寡头的负面影响主要是过度地制造产品的差别和广告的非价格竞争,也造成资源的浪费、[10][11]破坏有效市场竞争,其他竞争对手很难进入行业、[10]损坏消费者权益等。[10]正面影响主要规模经济效益越好,价格竞争力越强,同时还能激励创新等。[12]
全球范围内寡头的典型代表包括韩国财阀、俄罗斯叶利钦时期的“七寡头”、美国新世纪的“寡头十二人”等。各个国家、地区对解决寡头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2007年8月30日,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中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并于2022年6月对该法进行了进一步修正;美国联邦层面的反垄断成文立法主要包括《谢尔曼法》《克莱顿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及相应修正案;2023年9月,欧盟发布了最新的《数字市场法案》以应对科技巨头。[13][14][15]

发展历程

希腊各城邦大小不同而且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各异,在斯巴达及其他一些希腊城邦,只有为数极少的男子真正操纵着政权,寡头一词由此而来,寡头的希腊语为oligarchia,意思是“少数人统治”。[3]1838年,古诺(Augustin Cournot)提出了关于寡头理论的古诺模型。[4]1934年,经济学家斯坦伯格提出双寡头模型即斯坦伯格博弈模型。[5]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Paul Sweezy)建立关于寡头的斯威齐模型。[6]1970年代初,美国学者尼克博克(Frederick T. Knickerbocker)以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寡占行为理论,提出了跨国公司的寡占反应理论。该理论认为,战后美国企业大举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由寡占反应行为所致,投资主体是寡占行业少数几家寡头公司,它们的投资又大都在同一时期成批地发生。该理论把对外直接投资区分为“进攻性投资”与“防御性投资”,决定这类投资的因素是各不相同的,防御性投资是由寡占反应行为所决定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