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大乘圆顿之理,体现“妙有”思想特色的佛经
《圆觉经》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简称,又被称为《大方广圆觉陀罗尼》《秘密三昧》《修多罗了义经》《如来藏自性差别》《如来决定境界》等,一般认为是唐代[][a]僧人佛陀多罗(觉救)所译。此经在经录中列于大乘修多罗藏,由于唐代圭峰宗密禅师在《圆觉经大疏》中提出此经“分同华严圆教”的说法,后世多将此经更列入华严部。此经自在中国问世以来,就受到禅、教(天台华严)各宗的重视。[1]
《圆觉经》宣讲佛陀脱离无明烦恼的圆觉理论,注重成就圆觉的具体行法。[5]其核心在于圆觉妙心,圆觉遍满法界,只是众生并未认识到,从而执妄为真,执空为有,执迷不悟。而一旦明了身心皆幻之理,修离身心幻拒之行,便能知幻即离、离幻即觉。[6][7]
相较于《金刚经》等一类的佛教典籍,《圆觉经》并不为普罗大众所熟知。《圆觉经》在唐宋时期甚为流行,清朝后期因被怀疑为“伪经”而逐渐不被重视。但在宗密禅师看来 , 《圆觉经 》既可以涵盖华严与禅 , 也可以融会禅宗内部顿渐各家 , 乃至统合全体佛教思想和修行 。[8]
《圆觉经》即作为大乘经典,而大乘佛教推崇菩萨道。关于菩萨道,《圆觉经·普眼篇》有言,“当知菩萨不与法敷,不求解脱,不厌生死,不爱涅[pán][9]”,不求解脱,不住涅槃,不度尽众生誓不成佛,这是诸大菩萨的共同誓愿,将解脱众生作为不可推卸的责任。[10]这是一种追求超越,即超凡入圣的心态,而追求超越乃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再者《圆觉经》主张回归到清净的圆觉本性,从而使人获得无穷的勇气和力量以达至自在无碍的精神境界。[11]

经名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