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项族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
党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族群,属于西羌的一支,发源于赐支或析支(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有八个较为著名的部落,其中实力最强的是拓拔氏。[1][7]
党项早期过着游牧生活隋唐时期部分党项人迁至中原地区,朝廷在其聚居地设州,并给予归附的党项部落首领以官职。宋朝时,担任定难军管内都知藩落使的李继迁开始号召部族抗宋自立。[1][7]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李继迁之孙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8]金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西夏政权被蒙古大军所灭,党项族也逐渐消失。[9][10]
在经济上,党项族农耕与畜牧业并存,手工业较为发达,还与当时的各族人民有贸易往来。在文化上,党项吸收了汉文,其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主,文学艺术水平较高,在建立西夏后,该族还创制了党项文字,也称西夏文。[4]

族名

党项是汉族人对这个民族的称呼,最早见于《隋书》《北史》。其他民族对“党项”有不同的称呼,吐蕃人称党项为“mi-nag”,汉译作“弭药”、“弥鹅”、“弥罗”、“缅药”、“木雅”、“木内”、“穆纳”等,后来又以“mi-nag”称呼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突厥称党项为唐古特(tangut);在于[tián]文和栗特文中,均将党项称为 tangut;波斯人拉斯特《史集》将西夏称为“唐兀惕(tɑnkqūt)”地区。《蒙古秘史》也将西夏称为“唐兀惕”。如将“唐古特”或“唐兀惕”急读,译音便成了“唐古”或“唐兀”。因此,在《辽史》《金史》和《元史》中,党项又被译作“唐古”或“唐兀”,甚至还有译为“唐骨”、“同古”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