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族群,属于西羌的一支,也称“党项羌”,发源于赐支或析支(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汉朝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8]有八个较为著名的部落,其中实力最强的是拓拔氏。[1][7] 党项早期过着游牧生活,隋唐时期,经过隋文帝和武则天时期两次内迁,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仍以分散的部落为主。[9]唐中央多在党项聚集地设羁縻州管理,有功的党项部落酋长被任命为州刺史或其它官职。宋朝时,担任定难军管内都知藩落使的李继迁开始号召部族抗宋自立。[1][7]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李继迁之孙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李元昊即位夏国王后,下发秃发令,并努力吸收汉文化,命人创制党项文字,推动了党项族文明的发展。[10]西夏时期的党项族文化、经济获得了空前发展,在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交流中逐渐发展。金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西夏政权被蒙古大军所灭,党项族也逐渐消失并融入周 围民族。[11][12] 在经济上,党项族农耕与畜牧业并存,手工业较为发达,还与当时的各族人民有贸易往来。在文化上,党项吸收了汉文化,其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主,文学艺术水平较高,在建立西夏后,该族还创制了党项文字,也称西夏文。[4] 族名
党项是汉族人对这个民族的称呼,最早见于《隋书》《北史》。其他民族对“党项”有不同的称呼,吐蕃人称党项为“mi-nag”,汉译作“弭药”、“弥鹅”、“弥罗”、“缅药”、“木雅”、“木内”、“穆纳”等,后来又以“mi-nag”称呼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突厥称党项为唐古特(tangut);在于阗[tián]文和栗特文中,均将党项称为 tangut;波斯人拉斯特《史集》将西夏称为“唐兀惕(tɑnkqūt)”地区。《蒙古秘史》也将西夏称为“唐兀惕”。如将“唐古特”或“唐兀惕”急读,译音便成了“唐古”或“唐兀”。因此,在《辽史》《金史》和《元史》中,党项又被译作“唐古”或“唐兀”,甚至还有译为“唐骨”、“同古”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