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

北宋现实主义诗人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人[1]北宋官员、现实主义诗人,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调任建德(今东至)县令,至景[yòu]五年离任,为官5年,为人诚厚,清高自持,体察民情[2]。梅尧臣是宋诗的“开山祖师”,是唐音转变为宋调的关键人物,也是宋代诗学“平淡”论的首倡者,“宛陵体”是以梅尧臣的五言古体诗为主的诗歌风格,其特征是平淡,内涵深刻,情感深厚,通过朴素的文字描绘出不平凡的景象,使得诗歌既有品味又富有哲理,其传世的作品有《宛陵集》六十卷、《梅氏诗评》一卷及《梅氏孙子注》,另有《毛诗小传》二十卷,《唐载记》二十六卷,均已亡佚[3]

仕途坎坷

宋真宗咸平五年四月十七日(1002年5月31日)出生。
出身农家,幼时家贫,但他酷爱读书。十六岁时,梅尧臣参与乡试,但未被录取。之后,由于家庭无力继续供其再次攻读,梅尧臣便跟随叔父梅询河南洛阳,以恩荫补任太庙斋郎,后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的主簿
在河南任职时,梅尧臣深受当时著名的诗人、西京留守钱惟演的赞赏,二人成为忘年交。凭借钱惟演的提携,梅尧臣还结交了欧阳修等青年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