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qǔ]病(dental caries)俗称虫牙,是一种细菌性疾病,由致病菌分解口腔内食物中的糖,产生有机酸,酸长期滞留在牙齿表面的窝沟和点隙中,致使牙体组织脱矿形成龋洞。[3][2] 公认的龋病的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食物、宿主和时间。其基本点为,在适宜的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致龋的食物(如蔗糖)被口腔中的致龋菌利用产酸,侵蚀牙齿,使之脱矿,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窝洞。[3]龋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其危害范围可不分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地区和职业。龋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病变过程缓慢而且在某些时间段内患者主观感觉不明显,从而被患者忽视而得不到早期治疗。龋病可以从控制菌斑、合理饮食、提高人体主动抗龋能力等方面预防。[8]龋病的临床表现可以概括为患者牙齿色、 形、质的变化和患者感觉的变化。[4] 龋病的治疗在于终止病变的过程,保护牙髓,恢复牙齿的形态,并维持与邻近牙的正常解剖关系。根据龋病发展的不同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来说,早期的龋坏可采用保守疗法,当已经形成龋洞时就需要采用修复性的治疗方法。[9]
病因
公认的龋病的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食物、宿主和时间。其基本点为,在适宜的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致龋的食物(如蔗糖)被口腔中的致龋菌利用产酸,侵蚀牙齿,使之脱矿,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窝洞。龋病的发生与细菌、食物、个体因素、时间有关。这些因素共同存在并持续相当长时间才会产生龋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