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粪包-抖音百科
马粪包(Lasiosphaera seu Calvatia)是 马勃 的别称,又名马屁勃、马屁包、灰包。 [1] 近球形至长圆形, 包被 薄,外包被成块地与 内包 被脱离,内包被纸状,浅烟色,成熟后全部消失,遗留成团的孢体随风滚动。孢体紧密,有弹性,灰褐色,后渐退为浅烟色。 [2] 因形状、颜色酷似马粪球,很多地方也称其为“马粪包”。 [3] 马粪包多产于 辽宁 、 甘肃 、 江苏 、 安徽 等地, [2] 多生长于1800 ~ 2400米地带的山坡草地,及 灌木丛 或 疏林 中, [4] 喜砂 壤土 和腐朽树木、等有机质物质,喜高温高湿环境。 [5] [6] 马粪包嫩时色白,圆球形,但较大,鲜美可食,嫩如 豆腐 。成熟后具药用功效,可消肿、止血、解毒,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7]
历史 马勃 始载于汉末《 名医别录 》,已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 南北朝 梁代 陶弘景 所著《 本草经集注 》对 马勃 进行了详细记载“ 味辛 ,平,无毒。 主治恶疮 马疥 。 一名马 庀 [pǐ ] 。 生园中久腐处。 世人呼为马屁勃,紫色虚软,状如狗肺,弹之粉出,敷诸疮用之,甚良也。”从紫色虚软的描述可知,当时主要采用紫色马勃入药,并且取粉(即孢子粉) 用于治疗,陶弘景“敷诸疮甚良”的记载被历代医家所采用。 五代十国 后蜀 的《 蜀本草 》记载“此马庀菌也。 虚软如紫絮,弹之紫尘出。 生湿地及腐木上,夏秋采之。”可见,仍然是采用紫色马勃孢子粉入药。 宋代 《 本草衍义 》记载“此唐韩退之所谓“牛溲 马勃 俱收并蓄”者也。 有大如斗者,小亦如升杓。去膜,以蜜揉拌,少以水调,呷,治喉闭 咽痛 。” 从大如斗者的描述可见 大马勃 和 脱皮马勃 已经开始药用,并且用途从“敷诸疮”扩展到“治喉闭咽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