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中国历史朝代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朱元璋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封建王朝,历经12世、16位皇帝,立国276年。[1][8]
明洪武元年(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率军推翻元朝的过程中于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别号“朱明”。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派遣徐达等人率军平定割据势力并统一全国,后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废除宰相并提高六部的权力。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朱允[wén]靖难之役中被驻守北平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击败。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市)。明英宗即位之后亲征瓦剌但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首领也先俘虏,后瓦剌议和放回英宗朱祁镇。明孝宗朱佑樘即位后革新朝政开启“弘治中兴”,但其子明武宗朱厚照却纵容宦官刘瑾专权致使朝政败坏。隆庆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实行改革,实行考核官员、一条鞭法等多种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万历中后期,神宗[]钧二十多年不管政事致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明天启年间,魏忠贤组织阉党祸乱朝纲并打压正直官员,至崇祯帝即位后铲除阉党但政治腐败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主要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外部也面临东北后金政权的军事压力。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1][8][9][10][11][12][13][14][15]
明朝的疆域北起河西走廊阴山辽河辽东半岛,西至甘肃西部和青藏高原边缘,南部略超过现今国界,不包括台湾。由于明代政策影响和粮食作物的引进,明万历年间的人口达到一亿以上,同时明代的手工业、农业、商业等较宋元时代有更新的发展,明朝中叶兴起的王阳明心学和后期李贽的“泰州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又一高峰。此外明朝后期西方科技开始涌入中国,中国的工业、农业、医学、天文等科技著作如《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蓬勃发展。著名明清史学顾诚评价:“明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东方封建大国,它既是统一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又呈现显著的不平衡性,可供探讨的问题极多。”[7][16][17][18][19][20][21][22]

国号来源

明国号的确立具有一定特殊性,它是由元末起义斗争过程中民间宗教名称逐渐演化而来的。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而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或“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公元1368年,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