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嘎啦哈-快懂百科
嘎啦哈,满文音译是gachuha,[1]是一种流传在中国东北妇女和儿童之间的传统游戏[3][2],其名称是满、锡伯、鄂温克语音译,原指兽类后腿膝盖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 处的一块独立骨头称距骨,有四个面,根据其形状分别取名为“肚儿”、“坑儿”、“驴儿”和“砧儿”。[1] 嘎啦哈,又名羊拐,[4]相传源于金兀术,后来就成了孩子们常玩的一种游戏,到了近代,有关嘎啦哈的游戏已经由室内走向室外,已经由家庭内的小规模的文艺活动走向社会性的较大规模的文娱活动。[5]嘎啦哈基本有两种玩法:一是“泼真儿”,二是抓嘎啦哈,还有的玩计分法的,也称为“满徒”。[6] 2011年,“锡伯族歘[xū]嘎啦哈”入选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7] 历史沿革
抓嘎啦哈的历史较为久远,来源于以满族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但这种游戏已在关东各民族中广泛普及。关于嘎啦哈,据口碑文学说,最早起源于金兀术。据关东民间传说称:金兀术幼年时贪玩耍,不习鞍马弓箭。其父完颜阿骨打让他出外学艺。他射死许多狍子、黑熊和野猪,并取下了嘎啦哈。武艺学成了,这时一个白发老妈妈叫他把3个嘎啦哈朝上扔3次,再接3次,练得准确娴熟了,才让他带走这3个嘎啦哈。于是金兀术就成了最灵巧、最有胆量、最有气力的人了。为此,女真各家各户为使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就把各种嘎啦哈收集起来,让他们朝空扔着玩,从此,抓嘎啦哈就成了孩子们常玩的一种游戏。可见,玩嘎啦哈的游戏确实出自满族的先民,这其实是满族的精骑射、善狩猎生活的具体表现,是以满族为代表的北方等少数民族狩猎游戏生活的历史残留物。它不仅仅是一种游戏,也是对先民狩猎、游牧和战争生活的追忆和怀念。[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