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

明末清初张献忠建立的政权
大西(1644年―1647年)是明末张献忠创立的农民割据政权,以成都为西京,国号大西,年号大顺,其疆域范围全盛时辖今四川和重庆大部地区。[2][1][3][4]
明朝末年,各地陆续爆发农民起义,张献忠部便是其中一支。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4月,张献忠配合王嘉胤米脂县十八寨聚众起义,自成一军,号“西营八大王”。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张献忠东进安徽等地占领凤阳,于凤阳自称“古元真龙皇帝”。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献忠相继于舒城六安两度草创政权,建号“天命”。天命二年即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占据黄州自称“西王”。同年5月29日,张献忠攻占武昌后创建“大西国”,称“大西王”,军驻原楚王府,并将武昌作为新的都城,改称天授府。大西天命三年(1644年)11月16日,张献忠于四川成都称帝,国号仍为“大西”,并改元“大顺”。[1][5]
大西国大顺三年(1646年)12月11日,张献忠大西军主力在西充凤凰山抗清作战时中箭身亡,其义子孙可望继任大西军最高领袖,率大西军转兵贵州进军云南。大顺四年(1647年)8月,大西军政权以昆明为首府,改年号为“兴朝”,采取“联明抗清”的国策,孙可望称“国主”。兴朝三年(1650年),大西迁首府于贵阳,次年大西改奉明为正朔南明永历六年(1652年),永历帝朱由榔依附大西军,原大西军成为南明永历政权的核心军事力量。永历十一年(1657年)孙可望叛变,张献忠另一义子,晋王李定国成为南明军事统帅,其联合西南各族民众,率领大西军与由吴三桂领导的清军进行抗战。永历十六年即清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率军进入缅甸,向缅甸国王索回永历帝,后在昆明街头将其绞杀,至此南明灭亡。李定国在得知后吴三桂绞杀永历帝及其皇子后病殁,其子李嗣兴率部降清,大西军至此被清军消灭。[1][5]
大西政权在政治上严厉镇压朱室宗藩,对愿意为大西农民革命事业服务的原明朝官吏,授予官职;选官上采取个别吸收和开科取士两种形式,对愿意为大西政权服务的知识分子,都给予适当任用,不咎既往;经济上铸造了名为“大顺通宝”的货币,高度重视手工业的发展;军事上整治军队纪律,设“四将军”[a]和水师营;文化上重视书写和刻印各种文献,提倡白话文书写;民族关系上团结四川各地少数民族,宣布土司们如果归附,将保留其原职;外交上联明抗清,同时对外国传教士礼待但严加堤防。[1][6][7][8][9][10]

国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