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起义

明朝末年各地农民战争
明末农民起义,又称明末农民战争、明末民变、晚明民变等,是明末天启七年(1627年)爆发于陕北起义,至康熙三年(1664年)夔东十三家完全失败。[1][2][3]
明末农民起义最早爆发于陕北,那里土地贫瘠,生产力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自然灾害,百姓民不聊生。崇祯元年(1628年),以王二为首的农民队伍率先攻打官兵、杀富济贫、开仓放粮、得到了附近百姓的极力拥待。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高迎祥起义、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等大大小小的战役一共持续了37年。其中起义军和明军斗争17年,和清军斗争20年,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军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到运动,最终推翻了明朝统治。清军入关之后,农民军虽然采取了”联明抗清“的政策,但是因为农民的局限性和战略的失策,最终以失败告终。[4][5][6]
著名历史学家、农民战争和民族关系史问题研究专家孙祚民认为明末农民战争不仅推翻了明朝的封建统治,还打击了清军入侵的气焰,对解救人民的苦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在战略上的缺陷也给后世的农民起义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7]

起义背景

阶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