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替

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
雀替是一种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构件,多用于园林建筑,通常置于建筑横梁竖柱交接处,形似双翼附于柱两侧,与柱子共同承受上部的压力,同时能够减少梁、枋的跨距或增加梁头的抗剪能力,简言之即加强柱子之间的梁的承载力。雀替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前最早的实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云冈石窟中,起先其主要作用是起结构作用,元朝以后,雀替的力学作用减弱,装饰美学价值日益凸显。雀替发展至清朝主要有七种样式,分别为雀替、大雀替、小雀替、骑马雀替、龙门雀替、通雀替和花牙子。随着时间的发展,雀替的纹样、彩华等也从无到有,且变得越加繁盛,直至清朝发展到最高峰。现今雀替在明清古建筑中十分常见,随着古建筑的就地保护,雀替也得到了保护 ,如山西乔家大院、开封田家大院等古建筑整体得到保护,其建筑中的雀替随之被保护起来;另外有一些雀替因建筑拆除等原因被送入博物馆收藏,例如安徽省博物馆收藏有大量雀替。[1][2]

概念释义

雀替是传统园林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雀替的别称或是雀替的前身名称较多,在各个朝代对于雀替的记述不尽相同。目前比较常见的说法有:(1)雀替是清式木装修构件名称,宋式称角替。常用于大式建筑外檐额枋与柱相交处,从柱内伸出承托额枋,有增大额枋榫子受剪断面及拉结额枋的作用。[3](2)雀替(宋称绰幕枋)是置于梁枋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4](3)雀替外形因如雀鸟翅膀而得名,他在柱子上面像一对欲飞的翅膀向两边伸出。……在柱头与梁额交角地方的‘替木’似乎成为不可缺少之物,雀替是基于力学原理演变而来的构件,不过其后的发展变化更多时候是由于美学原因促使其产生的。[5](4)角替,额枋与柱相交处,自柱内伸出,承托额枋下之分件。俗称雀替。[6]绰幕枋,宋式大木构件名称。位于柱上端与檐额之间,是缩短檐额净跨距离,分减檐额荷载的短木构件。……清代则称之为“雀替”)[7]雀替发现的最早实物是在北魏的云冈石窟中。[8]
雀替示意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