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农民起义,又称元末农民战争,是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至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期间,在元朝晚期爆发的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大规模的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1][2] 元朝末期,统治腐朽,中原大地灾疫严重,各种内部矛盾日益突出,人民反抗情绪高涨。[3][4][5][6][7]至正十一年(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刘福通等人以“明王出世 ”“弥勒佛降生”为号召在颍[yǐng]州起义,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与此同时,彭莹玉、郭子兴、朱元璋、张士诚等人于蕲州、濠[háo]州、泰州等地纷纷起义,元末农民大起义集中爆发。[8][9][10][11][12][13][14]刘福通等在亳州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建立“龙凤政权”[15];徐寿辉在蕲水称帝,建立“天完政权”[10][11];张士诚在高邮自称诚王,建立“大周政权”[16];元朝政府联合地主武装进行镇压[17][18],起义军因各自为战而一度受折。[19][20][21][22]与此同时,朱 元璋在江南稳步发展其势力[23][24],并陆续吞并了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25][26]。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出兵出兵北伐,平定中原[27][28]。次年正月,朱元璋正式称帝,年号洪武,建都于南京,国号大明。[29]同年八月,元顺帝逃亡上都,明军俘获元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和丞相庆童等处死,推翻了元朝统治,元末农民起义结束。[30][31] 元末农民起义,历时十七年,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是历史上重要的农民战争。当代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