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梁山-抖音百科
吕梁山,中国山西省西部山脉。总体呈近北北东-南南西向展布,吕梁山全长约450千米,宽40-120千米,最高海拔关帝山主峰2831米,属山西境内第三高峰。吕梁山西接毛乌素沙地,东北与大同盆地相接,东南部属临汾盆地,北起管涔山,由北往南经黑驼山、芦芽山、云中山、关帝山、起云山、直至龙门山。[2][4] 吕梁山可分为南中北三段:北段核部为寒武系和奥陶系(以奥陶系为主),中段核部出露前寒武系及深层侵入岩,南段除水平出露的奥陶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外,还有因自东向西断层冲断而出露前寒武系、寒武系。[5]吕梁山主脉海拔在2500m以上,其支脉海拔多在620m~2100m范围。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1]吕梁山脉的高度由北往南渐减,大致在汾阳一离石以北,高峰海拔多在2500米以上;汾阳一离石以南,高峰海拔仅2000米左右。山地下部均有黄土分布,分布上限1400一1800米。吕梁山丘陵山地,由塬[yuán]、沟、峁[mǎo]、梁组成,沟壑纵横交错,地势地貌特征奇特。[6][2] 吕梁山的人类活动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史书记载石楼屈产河流域被开辟为驯马川,盛产良马。西汉时期,汾阳西北边浅山区多被辟为牧马草坡,同时在三川河流域继续烧林开荒。吕梁山林木被大规模砍伐始于隋唐时期。1978年秋,“三北”防护林建设在吕梁山区九县启动。[7]吕梁市的主要景点包括吕梁山森林公园[8]、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10]、卦山[11]等。 命名
据《吕梁地区志》记载,古代所谓吕梁山,为现代地理所称“骨脊山”;据《文物掌故集》记载“吕梁山,即谷积山,亦书为骨脊山,骨脊之义,与吕梁相通命,吕,骨脊也”;据清(康熙)《永宁州志》记载:骨脊山,原名吕梁山,“大禹治水始此。”“其名骨脊者,以泰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嵩山为抱,衡山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骨脊焉。”故名;据(明万历三十七年)《汾州府志》地理类,山川记载:“吕梁山,一名骨脊山,在州治东北100里,与交城县接壤,禹治水经于此”;又据清(光绪)《永宁州志》记载:吕梁山在州治东北一百里,与交城县接境,高插云霄,俗呼“骨脊山”;郦道元《水经注》谓:“吕梁之石崇竦[sǒng],河流激荡震动天地。”此禹既事壶口,乃治梁也。[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