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colitis)是指由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原虫等生物因素,或变态反应及理化因子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病变,包括特异性炎性病变和非特异性炎性病变。特异性炎性病变包括感染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和伪膜性结肠炎等;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则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结肠Crohn病。结肠炎的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感染等因素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便及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常反复发作。结肠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等。慢性结肠炎不及时治疗会出现很多并发症,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1][2] 就诊科室
发病病因
结肠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病变。常见原因有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和感染因素等。遗传因素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较为常见,某些患者感染肠道菌后,可与结肠上皮细胞抗原起免疫反应,因此怀疑结肠炎的发生可能与细胞免疫异常有关,自身免疫反应在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溃疡性结肠炎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发病率更高,环境因素如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有关,吸烟、阑尾切除、服用避孕药等都可增加其发病的危险性。感染因素如肠道感染可能是一种诱发因素。此外,结肠炎还可能与精神因素、对某些食物的过敏反应、肠道内致病菌与正常菌群比例失调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