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

太平天国忠王
李秀成(1823-1864年8月7日),秀又作寿,[1]原名以文,清代广西藤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人,太平天国忠王。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将领统帅,近代中国军事家、政治家。[2]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李秀成加入拜上帝会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军进军永安(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路过藤县参军。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今江苏省南京市)后,历任军帅、监军、指挥、检点、地官副丞相。咸丰六年(1856年),随秦日纲镇江之围,参加破江南大营之战。天京内讧后,任地官正丞相、合天侯。七年(1857年)封副掌帅、合天义,与陈玉成共主军事。八年(1858年)任后军主将,参加再破江北大营与安徽三河之役。九年晋封忠王。次年再破江南大营,解天京之围,乘胜攻取苏州等地,并三次直逼上海同治元年(1862年),湘军进逼天京,奉命率军回援,与湘军会战四十余日。次年向洪秀全建议,“让城别走”,遭拒绝,留城固守。天京陷落后,护天王突围被俘,写供词(即《李秀成自述》)数万言,有投降意。后被曾国藩杀害。[1]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救援镇江三河大捷、两破清军江南、江北大营、解天京之围,多次力挽太平天国的不利局面;[3]但由于缺乏外交经验,没有认清外国侵略者的本质导致两攻上海失败。[4]他在政治上提出定制立法、申严法令、肃正朝纲、宽刑慎狱的改革建议;[5]在地方建设中采取举荐乡官、赈济饥民、镇压地主武装团练,大力扶助农业、发展工商业的一系列措施。[6]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梁启超评价李秀成:李秀成忠于本族,被封忠王,是当之无愧的。[7]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