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

匈奴、鲜卑、羯、氐、羌
五胡,是指3-5世纪从北方、西方迁徒至中原的匈奴羯族、鲜卑、氐族羌族等民族。[1]
“五胡”这一词汇最早出现于4世纪中期的《晋书•后妃列传下》中[1],起初是指在中原建立政权的非汉民族[3],直到元朝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疏中对“五胡”等进行了解释,指出其为“胡族、[jié]族、鲜卑、氐族、羌族”。由此五胡指代上述五种民族的观念在被正式确立而后流传至今。[1]
西晋时期,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其中实力较强的民族趁八王之乱时建立政权,史称“五胡乱华”,其中匈奴建立前赵和夏;羯族建立了后赵鲜卑族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南凉氐族建立前秦后凉羌族建立了后秦,史称“五胡十六国”。在各个政权逐渐衰落后,五胡在与汉族的融合中逐渐从历史记载中消失。[1]五胡在与汉族的融合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原地区的文化、艺术和习俗。[4][5]

族名起源

五胡是指3-5世纪从北方、西方迁徒至中原的匈奴羯族、鲜卑、氐族、羌族等民族。五胡这一词汇最早出现于4世纪中期的《晋书•后妃列传下》中[1],起初是指在中原建立政权的非汉民族,这种解释延续至唐宋之际。北魏崔鸿编撰的《十六国春秋》使五胡一词开始有现代含义的发展。崔鸿在近20个政权中选择了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等政权在前人所撰国书的基础上将十六个政权的历史脉络加以梳理撰写成《十六国春秋》。在各个政权撰写的史书基本亡佚的情况下了解十六国的历史主要是依靠崔鸿一书,故崔鸿一书关于十六国历史框架的建构对后世影响非常大。[3]后来南宋王应麟在《小学[gàn]珠•地理类》“五胡”条中将五胡具体限定为“刘渊匈奴、石勒羯、慕容皝鲜卑、苻洪氐、姚苌羌”。元朝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疏中对五胡等进行了解释,指出其为“胡族[a]羯族、鲜卑、氐族羌族”。由此五胡指代上述五种民族的观念在13世纪左右被正式确立并流传至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