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又称江淮戏、盐城戏、江北小戏,[1],它起源于江苏地区[1],发达于上海[2]。现代流传于江苏省的淮阴、盐城、扬州地区,上海周边地区和安徽地区等地[1]。淮剧经历了“徽夹可”“皮夹可”等阶段[3],吸收了徽剧、京剧等艺术表演形式[4][5],新中国成立后,将这类戏曲正式命名为“淮剧”[1]。 淮剧的主要曲调包括淮调、拉调、自由调[1],各个曲调都有不同的特点,淮剧曲调高亢,叙事性强;拉调曲调婉转,旋律清晰,善于表达人物情感;自由调曲调流畅,可塑性强[6]。淮剧的传统代表作品分为“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1],现代的都市新淮剧《武训先生》[7]。代表人物有谢长钰、筱文艳等人[8]。 2008年,淮剧被批准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011年,淮剧作为扩展项目,被列入中国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
剧种起源
淮剧起源于“门叹词”。明清年间,江苏省苏北里下河地区遭受饥荒,大量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流浪者会以竹板为乐器,挨家挨户地敲门行乞。起初,流浪者一个人拿着竹板敲击歌唱,之后出现了两人对唱的形式。因生活潦倒穷困,且为乞讨所作,歌曲大都以悲情为主调,歌词哀伤,受人怜悯[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