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鏊

中国明代政治家和文学家
[ào](1450年9月22日—1524年4月14日),[2][1]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中国明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学者称“震泽先生”。[4][1]
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随父北上入京师,习业于国子监。十八岁时又跟翰林院学习经学成化四年(1468),王鏊十九岁,南归应试,府县皆首选。[1]明成化十年(1474年),王鏊乡试、次年会试俱第一,廷试第三,授翰林院编修。弘治初,选侍讲学士,充讲官;后转少詹事[zhuó]吏部右侍郎。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起,王鏊为吏部左侍郎,与诸大臣请诛大太监刘瑾,刘瑾掌权,欲焦芳入阁,廷议独推鏊,刘瑾迫于公论,命鏊以本官兼学士与芳同入内阁。时中外大权皆归瑾,鏊不能救,力求去,四年,许之。嘉靖三年(1524年),王鏊卒,赠太傅,谥文恪。王鏊学而有识鉴,经学通明,文章雅正,言谈议论明晰流畅,德才兼备,弟子众多,唐寅也是其中之一,唐寅称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1][4]
在王鏊的仕宦生涯中,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是针对明代自正统以来的边患频繁、国势渐弱的现实,上呈《上边议八事》,提出了切中时弊的治边八策。[5]其著作有《震泽编》《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姑苏志》等传世。他的不畏权贵,正直,重情重义的品质世世代代影响着王氏子孙,王鏊的后代王明贞还成了清华第一位女教授。[3]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