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护十一世

梵蒂冈第257任教皇
庇护十一世(POPE PIUS XI,1857年5月31日~1939年2月10日),又译作比约十一世,原名阿希尔·拉蒂(Ambrogio Damiano Achille Ratti)。梵蒂冈第257任教皇,于1922年至1939年在位。[1][2][3]
阿希尔·拉蒂于1857年出生于米兰附近的德西奥小镇,早年时,阿希尔·拉蒂便开始接受神学教育。他在1882年完成学业后,开始到学校教授神学,并且在安布罗修图书馆兼职工作。1912年,阿希尔·拉蒂被教皇庇护十世召入罗马教廷,离开安布罗修图书馆,出任梵蒂冈图书馆副馆长。1918 年,他作为宗座代表前往波兰,次年被任命为罗马教廷大使。波兰爆发战争后,阿希尔·拉蒂被召回梵蒂冈,并于1921 年被任命为枢机并被委派担任米兰总主教[1][2][3]1922年,教皇本笃十五世去世,阿希尔·拉蒂当选新一任教皇,取名为庇护十一世。经过他与意大利领袖墨索里尼的谈判,教廷与意大利王国在1929 年签订《拉特郎条约》,使罗马问题得以最终解决。教宗承认意大利王国,同时梵蒂冈国的完全主权也得到承认。庇护十一世在任期间共发布30道通谕,既有国际间的问题,也有对于社会、宗教所发生的事件发出的通谕。其协商解决了墨西哥的宗教迫害,公开抨击过纳粹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也对基督教婚姻的准则做出过约束。1939年2月,庇护十一世去世,被安葬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石窟中。[1][2][3]
庇护十一世在宗教、科学、社会方面均作出巨大贡献。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说庇护十一世是一个“倔强的老人”。[4]德国学者毕尔麦尔评价他,庇护十一世思想敏锐、行动彻底、精力充沛、耐心十足,并且信仰深厚、有勇气以及一种爱好活动的乐观精神。[2]《庇护战争》的作者约瑟夫·博图姆认为庇护十一世反对极权国家的行动大大提高了教皇在非天主教徒中的威望。[5]历史作家彼得·戈德曼评价庇护十一世是一个喜怒无常,经常失控的机会主义者。[6]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